《云溪友议校笺》书评:要不然就叫“寻一个你”吧

《云溪友议校笺》,[唐]范摅撰,唐雯校笺。

一个故事,出自《云溪友议》:

李吉甫当初做信州刺史,吴武陵是他辖区中的学生,想要去京城考试,没有路费,于是给地方官府写信求赞助。地方上就给了他一些布帛做路费,吴武陵觉得给的太少了。于是又写了封信去说,这钱打发叫花子呢,我不要。信写得不太客气。

李吉甫大家族子弟,看到这种没礼仪的举动,肯定就暗地里吐槽了几句,于是他身边有个朋友“赞皇毋氏”(大约是李吉甫的亲戚同乡吧,李家郡望河北赞皇,毋氏的郡望河北巨鹿也不远。要是有人知道毋氏是谁欢迎有奖留言。百度说是李吉甫妈的就算了,“母氏”是有妈的意思,但是哪里有“河北妈”这种说法的,还“河南妈”呢!)就劝他说,就一小孩儿,不跟他一般见识哈!李吉甫听了这赞皇毋氏的话,也没跟吴武陵计较,改送了二百斛米打发了算。

但是心里记着这刺头儿呢。后来李吉甫做了宰相,礼部侍郎崔邠主持科举考试,带着进士名单二十七人来给李吉甫看。宰相大人李吉甫劈头就问,吴武陵考上没有?

其实老吴并没有考上,但是崔邠以为老吴是宰相熟人,怎么敢说把宰相罩的人给整落榜了呢?赶紧回说考上了考上了。这时候宫里来人找宰相有事儿。李吉甫一走,崔侍郎赶紧拿出榜纸来把吴武陵的名字添上去。李吉甫回来,看名单,果然看见吴武陵的名字,指着说,这个傻逼怎么能考上的呢?

崔邠 was like……what?但是名字添都添了,只能硬着头皮说,吴武陵这个人德行怎样我也不清楚,但是文笔是好的,名字已经在榜上了,来都来了,也不能改不是吗?

是这个道理啊,李吉甫只能:哎哎也是,您说得对。

发榜那天,吴武陵也去看。他没读过官办大学呀,所以名字只能在名单最末。吴武陵不知道自己这属于稀里糊涂狗屎运,还嘴贱,对同年考生说,嘿!崔侍郎今年写名单,榜挂倒了。

意思是我一个第一名怎么给写到最后一个去了呢?

这个故事当时的名字叫“因嫌进”。大概作者也不知道对吴武陵这种鸿运当头的遭遇怎么总结了。

吴武陵当年再怎么走狗屎运考公成功,在今天也是个no body。真正让他在中小学生中享有广泛知名度的是因为必备古文《小石潭记》的最后有一句“同游者,吴武陵”。被柳宗元折磨了百十来字,背到这里简直是半夜开车饿到前胸贴后背远远看见一个麦当当的红黄灯箱的希望。

柳宗元和吴武陵还有一些故事。

柳宗元在永州坐监,朝廷的事情跟他没半毛钱关系,但他写过一封《与杨京兆凭书》讨论荐举人才是“知之难,言之难,听信之难。然而君子不以言听之难而不务取士”。这封信里面专门向杨凭推荐了之前被发配永州的倒霉鬼吴武陵,说他年纪小,才气健壮,可以兴西汉之文章。

说到“才气健壮”,就是这种出言不逊老子最有道理的风格,大家有没有想起柳宗元的另外一个好朋友韩愈?

总之,四年之后,吴武陵北返,柳宗元继续坐监。

老吴回到中原,一有机会就给权要写信替柳宗元求情。柳宗元贬官第十二年在柳州,此君说,柳宗元得罪皇帝是他活该,但哪有皇帝气臣子气一辈子的?“八司马”放了四个,怎么就柳宗元不行?柳宗元死了老婆之后一直流放,一直流放就找不到合适的老婆,这么搞老柳家要无后了好吗?

当时的宰相裴度听了,想把柳宗元放回来,迟了,已经死了。

再后来,太和二年,吴武陵做太学博士,在中央大学教书。柳宗元死去的第九年,这年杜牧参加进士科考试。吴武陵跑去主考官崔郾家里,说,我之前看见十几个人共读一卷书,读得眉飞色舞,我拿过来一看,叫《阿房宫赋》。我给你读读。

《新唐书》写道,杜牧文章是好,也因为吴武陵读起来“音吐鸿畅”,坐客惊为天人。于是考官们要了杜牧的文章聚在一起赏玩。

吴武陵说,怎么样,给个第一名吧?

崔郾说,不行,第一名定了。

吴武陵说,那就第二名?

崔郾,……还是定了人了。

一直问到第五名,吴武陵说,第五名要是还不行,你把文章还给我。拜拜了您呐!

《新唐书》写到这里只说崔郾答应了吴武陵。《唐才子传》的作者辛文房是有点写小说的能力在身上的。他写,崔郾说,大家都说杜牧这个人不拘小节,为人疏旷,(是个刺头),不过既然您这么大力推荐,那就给他第五名,这么定了!

吴武陵推荐杜牧的这年距离柳宗元写信推荐吴武陵过去了十九年。

柳宗元虽然在永州坐监,始终是名满天下的一代文宗。名满天下,吴武陵也没有能够救下他,让他稍微免于颠沛流离。那只好把这样的善意投放在杜牧的身上,就像当年柳宗元自身难保,也要向他身居高位的朋友尽力举荐吴武陵一样。

我以前想写一个吴武陵跟柳宗元的同人文,开头就是杜牧带着《阿房宫赋》去拜访吴武陵,吴武陵文章读罢,对杜牧说,你让我想起了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