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简介 

本书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文脉”铺展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壮阔史诗。立足世界坐标,从人类进入文明的门槛、四大古文明的生命力比较开始,娓娓道来中国文化发展史,追索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第二单元“大道”寻求中国文化的精神主干。提纲掣领地讲述儒、释、道三家,让读者可以把握重心,畅然领悟。第三单元“反思”讲述了中国文化长寿的八大原因,提出了至今犹存的三大弊病。第四单元“选读”则是余秋雨对中华悠悠文脉的摘选,从文学、哲学、宗教角度为我们推荐了闪亮的文化结晶。

《中国文化课》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课》,余秋雨著

二、关于作者

余秋雨,浙江慈溪人,中国当代文学家、美学家、史学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等职,在担任高校领导职务六年后辞职,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二十世纪末,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系列重要文化遗址。二十一世纪初开始,赴联合国总部、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处演讲中国文化,反响巨大。现任上海图书馆理事长。

三、美句摘抄

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在早期时间顺序上,是生活方式在前,精神价值在后。但当精神价值一出现时,文化就有了主心骨…文化定义的精华,是“集体人格”这个概念。它使文化找到了终极归结点,那就是人。

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人们接受文化,其实是在接受人格。

气盖百世、赫赫武功的秦汉王朝,都在寻找精神理由,说到底它们都是文化王朝。秦王朝选择了法家哲学,汉王朝先撷取了道家哲学,然后又改造了儒家哲学。它们都是文化哲学的施政实践,因此也可以说是哲学王朝。

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

阮籍、嵇康所代表的魏晋名士,以“背离传统,独自建树”的坚决态度,开启了一个重要的创造时代。他们展现了一个道理:不再墨守成规,就能开天辟地…正是这么多“第一经典”,重新再造了中国文化。这种爆发式的创造状态出现在一切都很混乱的年月,这只能归之于文化的特殊逻辑,也应该归功于魏晋名士的特殊魅力。

孝文帝拓跋宏为代表的鲜卑族智者们,为汉文化做了两方面的大事。换句话说,克服了汉文化的两大严重弊病。第一个弊病是,汉文化缺少在陌生空间中自由驰骋、收纵自如的豪气;第二个弊病是,汉文化缺少对世界上其他文化的了解和深入…一群以拓跋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不仅成功实现了鲜卑文化的“汉化”,而且使汉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当时世界上各大重要文化,也在这里汇聚了。

读得太多的群体,一定是创作才华比较缺少的群体;同样,读得太多的时代,一定是创作思维比较僵化的时代。那么,优秀的创作者会读一些什么呢?唐代诗人回答道,他们读山水、读天地、读人心、读自己。

由朱元璋开始实施的文化专制主义,以儒学为工具,尤其以朱熹的理学为旗帜。看上去,这是大大地弘扬了儒学,实际上,却是让儒学产生了严重的质变。因为与专制暴虐联系在一起了,它呈现出了一种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的霸气。其实,这并不是儒学的本来面目。

君子之道是中国文化的思想重心…我选出的君子之道,有这样九项:一、君子怀德;二、君子之德风;三、君子成人之美;四、君子周而不比;五、君子坦荡荡;六、君子中庸;七、君子有礼;八、君子不器;九、君子知耻。

尽量不要成为器物的奴隶…过渡追求器物之盛,其实早已远远超过生命的实际需要,这就使自己成了器物的奴隶…尽量不要使自己变成器物…当你在某一职业、头衔、角色上粘住了、僵化了、风化了的时候,那就要当心了…坚持做一个有体温、有弹性、不极端、不作态的平常人…可谓:君子因中庸而不器。

这种顿悟,也就是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得、一无所求,因此不再有任何困厄,一步走向心灵的彻底自由、彻底解放。这种顿悟,是一种看似没有任何成果的最大成果。

当世俗生活不再成为你的束缚而成了你的观照对象时,世俗生活可能比重重礼仪更接近佛心。这是因为,最寻常的世俗生活看似“无心”却袒示着天性,而这种天性又直通广泛的生命…只是在世俗生活中无思无虑地过日子,也算是把自我本体融入了宇宙天地。这也不失为一种禅意生态,或者说,一种被佛心观照的人世寻常。

禅师总是阻止人们过多地深究密虑、装腔作势,而且提醒人们去过最凡俗的生活。例如,“吃茶去”,“饿时吃饭,困时睡觉”,等等。对禅对佛越是深究密虑,也就离得越远。一切平凡生息,才是天地宇宙最普通的安排。禅,让日常生态提升,又在提升后回归,回归得似平与原来无异,却又保留了提升的高度。

领悟了真如本性,生命和山水就会在天地间显得更加自在。顿悟,就是悟得回归本真后的天性和自然。转了一圈终于摆脱了一切让我们筋疲力尽的假象,于是在平常层次上蓦然醒来。这并不是一种法术的运用,而是大道的微笑。

大道至易至简,小道至密至繁,邪道至玄至晦。中国文化善择大道,故而轻松,故而得寿。

复古文化在极度自负的背后隐藏着极度的自卑。因为这股风潮降低了中国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文化进行平等对话的可能,只是自娱自乐、自产自销、自迷自醉。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崇古,不是为啃老,更不是为了极端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而只是为了证明文化的延续性。延续,既要从古代延续到今天,又要从今天延续到明天…我们不能在任何文化遗产前膜拜停步,而必须审察它们的生机。如果找不到从古代走向今天、从今天走向明天的生机,那就只是一堆堆遗弃在历史大道旁的断砖碎瓦。

一种物件能“遗”下来,表明它具有超强的生命力度…我们在“遗产”中看到的,应该是一种前行的力量,而不是后退的力量。面对遗产,我们眼前出现的,是那一群群古代创造者的身影。是他们,用手上的工艺、心间的智慧,把时间凿通了。文化遗产永远是一个个课堂,给后代讲授着创新之课、高贵之课、等级之课、品位之课。然后,让后代人类更加创新、更加高贵、更有等级、更有品位。

四、体会感悟

这是一本大部头,作者以广博的才识和丰富的实践,用恢弘的笔触写下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脉的发展,写下了中国文化的璀璨瑰宝,以锐利的视角深刻分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并为我们精心挑选了可以细细品读的文化宝藏。这部书更像一个接引者,引领我们穿梭文化的地图,给我们介绍和启迪,让我们对中国文化有了全面深刻的印象,并留给我们探索的空间。

文化的精华是“集体人格”,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人们接受文化,其实是在接受人格。比如宋代的集体人格、华夏的集体人格,成为华人的行为指南。文化是一个集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文化、融入文化、创造文化,同样是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成为自己。

余秋雨反复呼吁的是:中国文化的伟大,在于它历几千年而未溃的铁架玉骨,而不是那些琐屑韵事、无聊典故;中国文化的深刻,在于它足以平视全球的圣贤哲思,而不是那些千篇一律又文理不通的族规、家训;中国文化的美丽,在于它超越尘俗之后的生命奔放、瑰玮想象,而不是那些早该被摆脱的仕途沉浮、寻常伤感。